更新於2025年8月31日

食譜:自製L. brevis、L. rhamnosus、B. subtilis和B. clausii優格
也適合乳糖不耐症患者(見下方說明)。
成分(約1公升優格用)
-
2顆膠囊L. brevis(每顆20億KBE)
-
2顆膠囊L. rhamnosus(每顆100億KBE)
-
2顆膠囊B. subtilis(每顆30億KBE)
-
2顆膠囊B. clausii(每顆40億KBE)
-
1湯匙菊粉(替代品:果糖不耐症者可用GOS或XOS)
-
1公升(有機)全脂牛奶,3.8%脂肪,超高溫處理並均質或H-milk
(牛奶脂肪含量越高,優格越濃稠)
注意:
- 1顆膠囊L. reuteri,至少含5 × 10⁹(50億)CFU(en)/KBE(de)
- CFU代表菌落形成單位——德文為kolonie-bildende Einheiten (KBE)。此單位表示製劑中含有多少活菌。
關於牛奶選擇和溫度的說明
- 不要使用鮮奶。它不夠穩定,無法承受長時間發酵,且不無菌。
- 理想的是H-milk(長效超高溫牛奶):它是無菌的,可直接使用。
- 牛奶應為室溫。或者,可在水浴中輕輕加熱至38 °C(100 °F)。請避免更高溫度:約44 °C以上,益生菌會受損或被破壞。
準備
-
打開所有8顆膠囊,將粉末倒入小碗中。
-
每升牛奶加入1湯匙菊粉,作為益生元促進細菌生長。對果糖不耐症者,GOS或XOS是合適的替代品。
-
將2湯匙牛奶倒入碗中,充分攪拌至無顆粒。
-
攪拌剩餘的牛奶並充分混合。
-
將混合物倒入適合發酵的容器中(例如玻璃容器)。
-
放入優格機中,在38 °C(100 °F)發酵36小時。
後續批次
從第二批開始,使用2大匙前一批的優格作為發酵種。若第一批優格仍稀薄或未完全凝固,也適用此方法。重要:僅在氣味新鮮、味道微酸且無變質跡象(無霉菌、無異常變色、無刺鼻氣味)時使用。
每1公升牛奶的成分(後續批次):
-
2大匙前一批的優格
-
1大匙菊苣纖維
-
1公升UHT牛奶或超高溫處理、均質全脂牛奶
方法如下:
-
取2大匙前一批的優格放入小碗中。
-
加入1大匙菊苣纖維和2大匙牛奶,攪拌至順滑無顆粒。
-
攪拌剩餘的牛奶並充分混合。
-
將混合物倒入玻璃杯中,放入優格機。
-
在38 °C(100 °F)下發酵36小時。
重要提示
-
菊苣纖維是菌種的食物-每批牛奶加入1大匙。
如果您有任何問題,我們很樂意透過電子郵件協助您 team@tramunquiero.com
或透過我們的聯絡表單。
為什麼是36小時?
選擇此發酵時間是有科學依據的: L. brevis 和 L. rhamnosus 的倍增時間約為 2–3 小時, B. subtilis 和 B. clausii 因為孢子形成菌特別強韌,且能在幾小時內繁殖。在 36 小時內會有多次倍增週期,使成品中益生菌活菌濃度很高。透過較長的成熟期,乳酸也會穩定,菌種變得特別耐受。
!重要提示!
對許多用戶來說,第一批常常不成功。但不應丟棄。建議用第一批的兩湯匙開始新一批。如果仍失敗,請檢查優格機的溫度。對於可以精確設定溫度的設備,第一批通常能成功。
完美結果的小貼士
- 第一批通常還是有點稀或顆粒狀。用前一批的 2 湯匙作為下一批的起始菌 – 每一批的質地都會改善。
- 脂肪越多 = 質地越稠:牛奶的脂肪含量越高,優格越濃稠。
- 成品優格在冰箱中可保存長達 9 天。
食用建議:
每天享用約半杯(約 125 毫升)優格 – 最好定期食用,理想是在早餐或作為間食。這讓其中的微生物能夠最佳發展,並持續支持你的微生物群。
20 次發酵後重新開始
在需要新的起始菌之前,你可以重複使用優格起始菌多少次?William Davis 博士在他的書 Super Gut(2022)中建議,連續繁殖 Reuteri 發酵優格不超過 20 代(或批次)。但這個數字有科學依據嗎?為什麼是 20,而不是 10 或 50?
再培養過程中會發生什麼?
一旦你製作了優格,就可以用它作為下一批的起始菌。這會將成品中的活菌轉移到新的營養溶液中(例如牛奶或植物性替代品)。這是生態的,節省膠囊,且在實踐中經常這樣做。
然而,反覆再培養會導致一個生物學問題:
微生物漂移。
微生物漂移 – 文化如何改變
每次轉接時,細菌菌種的組成與特性可能逐漸改變。原因包括:
- 細胞分裂過程中的自發突變(尤其在溫暖環境中高周轉率時)
- 特定亞群的選擇(例如生長較快者取代較慢者)
- 環境中不想要微生物的污染(例如空氣中的病菌、廚房微生物群)
- 與營養相關的適應(細菌「適應」特定乳品並改變其代謝)
結果是:經過數代後,無法保證優格中仍存在相同的細菌物種,或至少是相同生理活性的變體。
為何Davis博士建議20代
William Davis博士最初為其讀者開發此優格方法,專門利用某些健康效益(例如催產素釋放、更佳睡眠、皮膚改善)。在此背景下,他寫道此方法「約20代內可靠運作」,之後應使用膠囊中新起始菌(Davis, 2022)。
這並非基於系統性的實驗室測試,而是基於發酵的實務經驗及其社群的報告。
「經過約20代的重複使用後,你的優格可能會失去效力或無法可靠發酵。此時,應再次使用新膠囊作為起始菌。」
— Super Gut,Dr. William Davis,2022
他以務實的角度為此數字辯護:經過約20次再培養後,不良變化的風險增加,例如稀薄的稠度、香氣改變或健康效益降低。
有相關的科學研究嗎?
目前尚無針對超過20次發酵週期的優格的具體科學研究,但有關乳酸菌多次傳代穩定性的研究:
- 在食品微生物學中,一般認為基因變化可能在5–30代後發生,視物種、溫度、培養基及衛生條件而定(Giraffa et al., 2008)。
- 針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的發酵研究顯示,約10–25代後,發酵性能可能改變(例如,酸度降低、香氣改變)(O’Sullivan et al., 2002)。
- 針對Lactobacillus reuteri,已知其益生菌特性會因亞型、分離株及環境條件而有很大差異(Walter et al., 2011)。
這些數據表明:20代是一個保守且合理的指導方針,以維護菌種的完整性——尤其是當你想保持健康效益(例如,催產素的產生)時。
結論:20代作為實際的折衷方案
是否20是「魔法數字」無法科學精確判定。但:
- 丟棄少於 10 批通常是不必要的。
- 超過 30 批的製作會增加突變或污染的風險。
- 20 批約相當於 5–10 個月的使用期(視消耗量而定),是重新開始的良好時機。
實務建議
在最多製作 20 批優格後,應採用來自膠囊的新鮮起始菌株,尤其是當您想專門用該優格促進您的微生物群時。
每日益處
Lactobacillus brevis
-
神經傳導物質產生:產生 γ-氨基丁酸(GABA),一種與減壓和改善睡眠相關的重要鎮靜神經傳導物質(Barrett 等,2012)。
-
腸道健康:抑制病原菌生長並促進微生物群平衡(Urbanska 等,2009)。
-
免疫調節:支持腸道炎症反應的調控(Kim 等,2019)。
-
發酵:傳統存在於酸菜或泡菜等發酵食品中,對香氣有顯著貢獻。
Lactobacillus rhamnosus
-
微生物群的全能選手:最受研究的益生菌菌株之一,具有多方面的正面效應(Segers & Lebeer 2014)。
-
腸道健康:對腹瀉、腸躁症狀及抗生素相關不適有效(Guandalini 2011)。
-
免疫增強: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並強化黏膜防禦(Hatakka 等,2001)。
-
心理益生菌:通過影響大腦中 GABA 代謝,在動物和人體研究中顯示抗焦慮和提升情緒的效果(Bravo 等,2011)。
Bacillus subtilis
-
孢子形成菌:耐胃酸和膽汁,可靠抵達腸道(Hong 等,2005)。
-
免疫系統:刺激抗菌物質的產生並支持對病原體的防禦。
-
腸道屏障:促進黏膜完整性並降低「Leaky Gut」風險(Elshaghabee 等,2017)。
-
消化:產生如澱粉酶和蛋白酶等酶,促進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分解。
-
傳統用途:作為日本發酵大豆製品("Natto")的一部分已有數百年歷史,被視為安全的益生菌類型。
Bacillus clausii
-
孢子形成菌:對熱、胃酸和抗生素極具抵抗力,因此在定殖方面非常可靠(Hoa et al. 2000)。
-
抗生素輔助療法:臨床測試用於預防和治療抗生素相關腹瀉(Mete et al. 2019)。
-
免疫調節:促進免疫系統平衡,減少過敏反應和慢性炎症(Negroni et al. 2014)。
-
安全性:數十年來用於醫學,且被認為是安全的,即使是兒童也適用。
來源
-
Barrett E. et al. (2012). Appl Environ Microbiol.
-
Urbanska AM. et al. (2009). Benef Microbes.
-
Kim JY. et al. (2019). J Microbiol Biotechnol.
-
Segers ME, Lebeer S. (2014). Microb Cell Fact.
-
Guandalini S. (2011). J Clin Gastroenterol.
-
Hatakka K. et al. (2001). BMJ.
-
Bravo JA. et al. (2011). PNAS.
-
Hong HA. et al. (2005). Trends Microbiol.
-
Elshaghabee FMF. et al. (2017). Front Microbiol.
-
Hoa NT. et al. (2000). Appl Environ Microbiol.
-
Mete R. et al. (2019).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.
-
Negroni A. et al. (2014). J Transl Med.

0 則留言